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管理与探索

原创:黑龙江省草业现状及发展初探

[导读] 原创:黑龙江省草业现状及发展初探
"     草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草原近60亿亩,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草原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护我国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草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推进草业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食物安全的迫切需要。草业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坚实的饲料基础。草及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力就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我国,草业是朝阳产业,兼有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推进草业发展,对于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也是草原资源大省,既具有丰富的谷物饲料和丰富的秸秆资源,又有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产量较高的草甸草原资源,具备发展农区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双重优势。我省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草产业是发展高效优质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草产业建设对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黑龙江省“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战略规划”的实施,黑龙江省的草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草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    
     黑龙江省草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现有草原面积为433万公顷,其中,松嫩草原186.5万公顷,三江草原66.65万公顷,半山区草山草坡180万公顷。目前草原已经承包到户,在当前退化较严重的情况下,年产干草在80亿公斤左右。年产作物秸秆近500亿公斤,大部分可以供家畜利用,目前年利用量约150亿公斤。种植青贮玉米面积在400万亩左右,青贮产量达1000万吨左右。紫花苜蓿生产面积20万亩以上,年产干草20万吨左右,草产品省内外市场均好,供不应求,生产面积正逐年扩大。虽然我省的草业前景良好,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改善、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草原“三化”问题 。目前全省草原“三化”总面积已达3178万亩,其中沙化面积175.3万亩,碱化面积519万亩,退化2483.9万亩,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49%,平均产草量每亩30公斤左右。2008年,全省共治理“三化”草原230万亩,人工种草90余万亩,草原禁牧面积2750万亩,并完成鼠虫害防治面积391.5万亩,这使黑龙江省草原生态得到了大幅度恢复,草原的牧草平均高度提高了10厘米左右,牧草亩产量也提高了30~50公斤。今年,黑龙江省将治理“三化”(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草原240万亩,人工种草90万亩,退耕还草150万亩, 继续在全省27个市(县)实施禁牧,草原禁牧面积将达到2860万亩。通过近几年对退化草原的治理,全省草原生态环境和牧草产量、质量均有所好转,但草原“三化”问题仍不乐观。   
    2、专业牧草企业少  人工草地所占比重小。由于牧草产业不稳定,加之管理不上去,人工草地种了又砍的现象普遍,人工草地所占比重极小。黑龙江省具规模的牧草企业少,仅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绥化市青冈县、安达市、佳木斯市、富锦市等地区有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草企业。但由于种植时选择品种不当,牧草植株死亡面积逐年扩大、杂草侵害严重,降低了牧草的品质,并且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效益亏损,苜蓿产业发展缓慢。羊草草捆销售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大齐”沿线的肇东、安达、大庆和泰康等市县,生产羊草草捆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松嫩平原的天然草场,草捆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浙一带,部分出口到韩国和日本。近年由于杂草增多,羊草草捆品质下降,达不到出口要求,出口额呈缩减趋势。     
    4、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少  良种繁育和栽培管理技术不完善。优质牧草品种是发展高效草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黑龙江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牧草品种缺乏、栽培品种单一,引种的多年生牧草极不容易在当地越冬。加之黑龙江省养殖企业和农户的种植习惯,倾向种植青贮玉米,相对减少牧草种植的份额。  
    近年来牧草种植面积与以往相比,呈现扩大趋势,优质牧草种子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而黑龙江省牧草良种繁育技术还比较落后,种子生产存在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种子生产还不能满足各地区草业发展的需求。在栽培管理利用技术中,水肥耦合技术、杂草防除技术、种子收获、清选、贮藏、包装技术等需进一步攻关行研究、补充和完善。     
    5、种草养畜意识不强 农户自发种草的少。近年来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239万头,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较少,大部分奶牛还是分散在农户家里。奶牛饲养主要是以玉米秸秆为主的粗饲料,辅以精料。很少有农户种植牧草饲养奶牛,也就是奶牛“有啥吃啥”,这样的传统饲养模式,使奶牛长期处与劣质的粗饲料喂养条件下,使奶牛产奶量下降,乳脂率和乳蛋白不高,达不到乳品企业的收购标准,容易引发奶牛的代谢疾病,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黑龙江省禁牧范围逐年扩大,奶牛能吃到的优质粗饲料越来越有限,就需要奶牛养殖户,加强种草养畜的意识。
   6、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低。黑龙江省牧草良种生产、草产品加工,总体呈现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大型牧草播种、种子收获和草产品加工机械,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养殖场和试验示范基地,而往往这些地方的牧草种植面积,难以满足大型机械的加工能力。而几乎所有的农户,种植牧草仍然是传统的耕种方式,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施草业发展的几项措施  
    1、加大项目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推动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项目,通过项目投资,推动草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种草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承包建设人工草地,优先安排任务和技术服务。     
    2、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牧草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它在产业中起着组织生产、经营、融资和开拓市场作用。加快培育牧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牧草精深加工,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在牧草主产区建立牧草生产加工基地。同时,引进先进的牧草种植、收获、加工机械设备,实现牧草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及时合理收购牧草,解决农户种草收割、贮存、销售牧草难等问题,保护农民种草积极性,实现牧草产业化。      
    3、加强技术支撑,提高草产业发展水平。整合科研力量,加快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优质高产抗性强牧草品种缺乏、牧草良种繁育技术、牧草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牧草加工调制等制约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探讨适宜于全省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土壤类型的牧草良种繁育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牧草种植管理水平和牧草种子产量、质量。加强良种繁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对农民牧草种植、收割和利用技术的培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草畜结合 建立草畜联合体。大型养殖(奶牛)场、个体养殖户应配套建设优质、高产牧草生产基地,形成生态畜牧业体系,保证优质牧草(蛋白饲料)的供给,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肉的质量,促进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多方法多渠道显著提高牧草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品种改良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牧草生产者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牧草生产者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草场改良;只有牧草种植的效益高于农作物种植的效益时,人工草地的发展才能提上日程,牧草产业才能大发展。   
                         (信息来源:龙江奶业信息网 作者:省奶协秘书长 张维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