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奶牛酸中毒的特征及营养调控

[导读] 奶牛酸中毒的特征及营养调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奶制品需求的增加,集约化奶牛场逐步替代了小型养殖场和散户。为了达到高效生产,部分养殖者通过增加精料来获取较大生产性能,同时也带来很多营养代谢疾病,比如瘤胃酸中毒、脂肪肝、蹄叶炎、酮病等。其中,奶牛瘤胃酸中毒由于预防、诊断困难,具有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及病因复杂等特点,是当前影响反刍动物生产最大、最常见、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此,明确奶牛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奶牛健康、生产性能良好以及产品的高质量。


一、奶牛瘤胃酸中毒的特征

奶牛瘤胃酸中毒一般分为瘤胃急性酸中毒和瘤胃亚急性酸中毒2种,急性酸中毒主要发生在瘤胃pH值小于5.0时,而在pH值为5.2-5.6时发生瘤胃亚急性酸中毒,其具有群发性、高发性,最典型的特征是瘤胃pH值低、挥发性脂肪酸高,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和围产期奶牛中。

发病较急者,无明显症状,常于采食后3-5小时突然死亡。

发病缓慢者,精神沉郁,食欲停止,瘤胃弛缓,行走不稳,肌肉震颤,瘫痪卧地。发病后期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呼吸变快,眼结膜紫色,眼窝下陷,呻吟,磨牙,昏迷,尿呈酸性。

二、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营养调控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瘤胃pH值的降低会导致酸中毒,因此维持瘤胃内环境稳态,饲养管理、日粮配方、益生菌、缓冲液、硫胺素、植物源化合物等是预防奶牛瘤胃酸中毒的主要方法。

1.饲养管理

瘤胃pH值的变化趋势一般是在采食后,先下降后上升。而在生产中,管理者往往针对奶牛不同的阶段饲喂不同的日粮,因此如果奶牛在饥饿后自由采食、突然改变日粮、饲养管理不合理或缺乏换料适应期均容易引起瘤胃酸中毒。瘤胃pH值降低程度还与饲喂量的增加和日粮中性洗涤纤维的降低有关,因此饲喂TMR日粮可避免奶牛择食而导致日粮成分或营养不平衡而患瘤胃酸中毒的概率,但需要注意的是,TMR日粮需要混合均匀,且颗粒大小需要合适。

2. 日粮配方 

日粮配方的pH值主要是通过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来进行调整。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能够提高瘤胃的缓冲能力,对预防奶牛瘤胃酸中毒具有重要作用。青贮玉米是一种常见的饲料原料,其大量饲喂后比饲喂干草更容易增加患瘤胃酸中毒的概率,因此要注意日粮成分的科学合理搭配, 营养物质均衡。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要调整日粮精粗比例,控制谷物精料的饲喂量, 加工处理谷物饲料时颗粒大小要均匀。采用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 可以大大减少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几率。

3.益生菌

瘤胃微生物系统的建立与稳定取决于影响瘤胃环境的营养与生理要素。采食行为和瘤胃上皮功能,分别决定瘤胃的缓冲能力与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移除速度,二者共同影响瘤胃液pH值、渗透压、氧化还原电势等瘤胃内环境参数。益生菌进入瘤胃后可以通过稳定瘤胃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进而维持瘤胃液pH值的稳定,达到缓解瘤胃酸中毒的作用。

此外,益生菌还通过刺激机体,恢复其正常的免疫机能,缓解由于酸中毒带来的症状。酵母能够与乳酸代谢菌(如牛链球菌)相互作用,竞争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促进乳酸利用菌(如埃式巨型球菌球)的生长,从而降低乳酸的产生和积累,提高瘤胃pH值。

4. 缓冲液

唾液、瘤胃上皮分泌的碳酸氢盐及饲粮在瘤胃降解产生的氨是奶牛缓冲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对稳定瘤胃pH值、微生物生长与养分消化有重要意义。唾液是瘤胃缓冲盐的主要来源,对于高产奶牛唾液中的磷酸盐和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可中和瘤胃中约37%的氢离子,进而维持瘤胃pH值,而奶牛分泌量主要与咀嚼时间(采食时间与反刍时间之和)有关。生产中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缓冲液主要是小苏打和氯化镁,对缓解酸中毒具有重要作用。

5. 其他

调控瘤胃酸中毒的物质还有很多。硫胺素(维生素B)不仅对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和氧化损伤。对奶牛注射硫胺素能够提高瘤胃挥发性脂肪酸、降低血液和瘤胃中乳酸含量来预防瘤胃酸中毒。此外,有机酸能有效地促进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利用乳酸的能力,使VFA产生量下降,同时增加了发酵终产物CO2的浓度,进而维持瘤胃内环境稳态。

总之,如出现了奶牛瘤胃酸中毒现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采取措施,日常生产中要合理进行营养调控,注意防治结合。

(特邀科普专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王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