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政策法规

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

[导读]

(2008—2012年)

  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没有发达畜牧业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奶业是节粮、经济、高效型产业,加快奶业发展,是新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国家“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我省奶业现代化步伐,优化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目标,根据《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03-2020年)》,结合《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

  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实施千万吨奶战略工程的必要性

  首先,奶业是加快食品工业大省建设、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伴随食品产业发展而实现的。畜牧业是前驱种植业、后带加工业的中轴产业,通过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打造几个年创产值百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可实现龙江品牌振兴,是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引领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其次,奶业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佳渠道。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承载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就地安置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从土地流转出来的大量农民从业问题的需要,从而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是稳定农村社会的最佳选择。按照本规划设计,到2012年,全省奶牛产业将安置富余劳动力5.5万人,农民奶业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23元。大力发展以奶牛规模化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的最佳渠道。

  第三,奶业是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和经济的重要产业。畜牧业是发展循环生态型现代农业的最重要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利用我省种植业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再依托规模化养殖优势有效利用生物有机肥发展种植业,为养殖业继续提供优质原料,可实现粮多、奶多、肥多的生态循环之路,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奶业对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体质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奶业发展对城乡广大居民获取动物源性营养食品、改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奶业具有近30年的发展基础,具有优良的品种基础和良好的资源基础,加快奶业发展,做大做强龙江优质牛奶地域品牌,对推广我省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奶业对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大力推进以标准化为基础的规模化奶业建设,实现奶业现代化,对我省乃至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五,奶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预计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1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利税超过37亿元,雀巢、伊利、光明、飞鹤等乳品企业将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支柱。在奶业主产区,奶业收入将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奶牛养殖业产值将达到315亿元,奶牛养殖户纯收入将达到58亿元,奶牛将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千万吨奶目标完成后,奶业年转化粮食将达到33亿公斤,其中转化玉米16亿公斤,实现转化增值16亿元,同时转化500万吨废弃秸秆。

  二、实施千万吨奶战略工程的可行性

  首先,我省发展奶业具有充分的市场需求。虽然近年来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上升很快,但与世界平均水平100千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0千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奶类消费也不平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乳制品必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呈刚性需求增长,国内乳品市场将日趋扩大。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到2012 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42 千克,全国奶产量将达到5460 万吨。同时,国际乳制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有利于增加乳制品出口,也将促进我省奶业生产。

  其次,我省发展奶业具有雄厚的基础。到200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达181万头,牛奶产量474万吨。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农垦为主的“一区两带”奶牛基地集群。鲜奶加工能力超前于鲜奶生产能力一直是我省奶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全省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9万吨。雀巢、光明、伊利、蒙牛、完达山等一些国内外驰名品牌产品覆盖全国市场,部分销往东南亚和东欧市场。目前,我省牛奶产量位于全国第2位,2012年实现本规划目标后,我省奶业将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第三,我省发展奶业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全省拥有6500万亩草原,年产饲草800多万吨;拥有1.7亿亩耕地,预计2012年年产粮食将超过千亿斤,农副产品数量大、质量好、成本低,可为奶业提供大量优质饲草饲料。全省拥有944.3万农村劳动力,加上危困行业和城镇失业人员,每年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达500万人之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奶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我省发展奶业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我省地处北纬43。-53。之间,与荷兰、丹麦、美国北部各州及日本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玉米带和奶牛带,面积辽阔,气候冷凉,生物多样性强,具有发展奶业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良种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奶业竞争力,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产品优质化、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奶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乳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全省奶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模带动、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扶持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逐步提高我省奶业规模化比重,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把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向规模化、标准化要效益。

  (二)坚持市场引导、龙头牵动的原则。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创造名牌产品,增强牵动能力。引导乳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利益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坚持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根据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确定奶业重点发展地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形成优势产业突出、区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

  (四)坚持科技支撑、突出效益的原则。依托科技和人才,通过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集成、应用,提高奶业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快速升级和效益的不断增长。

  (五)坚持完善体系、安全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疫病防治、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等体系,规避市场和疫病风险,确保奶业健康发展。

  (六)坚持多元投入、重点扶持的原则。加大对奶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外商资金、民间资金向奶业投放,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

  奶牛存栏320万头,年均递增12.1%,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年均递增16.1%,奶牛单产超过6吨;

  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3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奶业纯收入达到300元以上;

  乳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37亿元以上;

  直接转化粮食33亿公斤,其中转化玉米16亿公斤,实现转化增值16亿元(见附表1)。


  第三章 发展区域布局

  根据2002年《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中“一区两带”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建设现代奶业的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选择佳木斯郊区、克东、杜蒙、富裕、肇东、安达、双城、呼兰、萝北、汤原、尚志、密山、阿城、肇州、北安、甘南、泰来、龙江、铁力、五常、海伦、青冈、林甸、讷河、明水、肇源、克山、依安、虎林等奶业发展重点县(市、自治县)、区及哈尔滨辖区、齐齐哈尔辖区、大庆辖区、牡丹江辖区、双鸭山辖区和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等地进行建设,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加快优势区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发展,加快基地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步伐,构建现代奶业的基本框架,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继续巩固奶业大省地位,形成优势更加明显,对龙头支撑能力更强,产业聚集效应更大的奶业生产基地。


  第四章 建设重点

  一、良种工程

  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加强良种场、扩繁场建设,加快标准化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5年共进口国外优质冻精84万剂,进口胚胎1900枚,进口荷斯坦种公牛350头。选育后备公牛690头,选育高产奶牛群规模达到3.5万头,选育育种核心群规模达到8000头。新增设基层人工授精站点500个,使总数达到4000个。在全省奶业主产区设立6个繁育改良技术服务及精氮配送中心。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测定能力达到30万头的省级测定中心;建立4个地市级DHI测定中心,测定能力分别达到5万头。全省DHI测定能力达到50万头,5年共测定30万头良种奶牛。到2012年,通过良种工程及其他扶助措施的实施,确保全省奶牛平均单产超过6吨。

  二、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扶持和引导广大农户改变兼营兼业习惯,逐步向专业化饲养方向转变,重点发展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化牧场和规范化小区,特别是对股份制牧场和规范化小区建设予以扶持,在用地、规划、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搞好指导和服务,提高我省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支撑龙头企业发展。5年内共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279个,其中,建设年存栏150头的规模化奶牛场1280个,年存栏500头的规模化奶牛场749个,年存栏8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230个,建设存栏5000头和10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各10个。同时,加强对各类专业化小区的建设指导和运行管理,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养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和统一环境治理”模式,加强环境治理,强化疫情监控,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到2012年,全省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的转变(见附表2)。

  三、饲草饲料工程

  走草原改良、人工种草、专用饲料开发、秸秆利用四轮驱动的路子,加快饲草饲料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松嫩退化草场的改良建设,采取封区育草、休牧禁牧等有效措施,尽快恢复生产能力与生态功能。到2012年,累计新建人工草原450万亩,改良草原650万亩,草原围栏880万亩。“三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建立健全草原动态监测、灾害测报、草原监理、良种繁育体系,实现草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总目标。到2012年,全省青贮种植面积由目前的280万亩增加到480万亩,每年增加40万亩,单产由每亩3.5吨提高到4.0吨,青贮总产量由980万吨提高到1920万吨;每年新建青贮窖200万立方米,5年合计建青贮窖1000万立方米,每年需购标准机械1000台(以单班年收获400亩青贮玉米的9QS-10B为标准机械),5年合计购机械5000台;实现成母牛年饲喂青贮由3.5吨提高到6.5吨的目标。

  四、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

  发展立体养殖、高效利用营养物质等现代生产模式,提高土地、淡水等有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在奶业重点地区选择符合标准的新建或原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500处,进行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区)内采取粪尿分开处理工艺,粪便人工清理,尿液和污水管道排放。同时,通过生产有机肥料、沼气和粪砖等方式使奶牛养殖场的养殖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通过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的实施带动,力争使奶牛养殖零排放、无公害、资源化利用比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50%以上,为农村各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示范和表率。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目标

  坚持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避免由于农业生态恶化而造成的农副产品和水质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各级畜牧业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产生的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废水及管线敷设过程中的生活废水。此阶段要采取避免含泥沙或其它污染物的废水排放河流等方法避免污染河流。

  二是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地面开挖、车辆运输及机械运转等施工环节所引起的施工粉尘、扬尘。要采取加强管理、定期撒水等措施,使影响程度尽量降低。
三是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运转产生的噪声。居住区是工程建设施工的敏感点,此阶段工程建设施工要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相关标准,同时采取调整作业时间、设置施工屏障等有效措施。
四是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建筑施工场地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渣土等,如将其妥善处理,不会对环境保护目标造成影响。

  (二)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是水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奶牛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冲洗漏水、畜禽尿液以及少量生活污水。此阶段主要通过沉淀、氧化塘、生产沼气以及制作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

  二是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养殖场奶牛养殖产生的氨、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此阶段通过营养及生物制剂调控,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要及时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处理,保证环境的空气洁净指标。

  三是噪声。主要来源于奶牛叫声和养殖生产机械产生的噪声。此阶段要尽量避免外界对畜禽的应激,机械生产时要注意时段,必要时采取隔声装置。
四是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养殖场奶牛生产的粪便和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此阶段要通过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处理,使固体废弃物得到及时处理。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科学治理畜牧场环境污染。一是采用先进的清粪工艺和饲养管理技术,综合治理排出奶牛体外的废弃物。采取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消毒方法,加强畜牧污水的无污染、资源化处理。二是控制主要污染元素的产生,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依据环境营养学和生态营养学原理,在饲料中添加有效的除臭剂、活菌制剂或采用机械设备处理等措施,以减少有害气体和氮、磷、铜、锌等畜禽排泄物主要污染元素的产生。

  (二)控制乳制品有害物质污染及残留。一是加强兽药、饲料和预混料的检验和监测。严格实行兽药、饲料和预混料生产许可证制度,抓好制度的监督和检查,纠正检验监测和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不正当行为。二是建立监测体系,提高原奶及乳制品检测技术水平。对入市的原奶及乳制品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检查其是否含药物残留,是否有残留超标和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等,把放心奶的标准上升为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健康的优质奶。

  (三)加强区域性环境保护措施。由于新建饲养场分布区域广,饲养规模大,必然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这种情况下,对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松花江流域环境保护更为重要。一是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事,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加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同时,广大饲养者也要懂法、守法,把污染控制与治理作为生产过程的重要任务。二是饲养场选址要科学、合理,尽量避开水源流域。所建场要环保设置齐全配套,畜禽粪便必须经资源化处理后还田,同时畜禽尿液及生活排水要经过排污处理,保证达标排放。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环保部门要担负起监管职责,对所建场要经过专家论证、环保部门审定,做到环保先行。同时要加强日常检查与监测,确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四、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主要是对奶牛养殖场内平均温度、湿度、光照条件、气流等各种小气候环境参数,有害气体、空气中微粒、空气中微生物等空气质量指标,水质、饲料和畜牧场污染源以及运动场等进行具体监测,要确保环境监测指标的准确合理,为今后发展提供主要资料和依据。工程建设单位设置环境管理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及有关部门的环保方针、政策及法规条例,组织施工部门制定施工区环境管理办法,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并时时监督检查其施工过程中各项环保指标的执行情况。施工期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定期编制环境质量报告,并报上级主管部门。营运期要有组织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组织调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严格控制各项环保监测指标,做好突发性和重大传染性疫病的预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和措施;加强对饲养管理人员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其环保责任感,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

  五、评价结论

  (一)有利因素。

  一是改善水体。采取积极的水体污染监控措施,可以改善地下水质,防止水体富氧化。二是防止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禽呼吸、粪尿和饲料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有效地净化空气,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减少疾病传播风险。采取固体废弃物处理后,能很好地避免病菌的传播和污染的产生。四是推进生态畜牧业的进程。通过环保型畜牧业的建设,遵循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既做到充分利用废物,又能就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将有力推进生态型畜牧业进程。

  (二)不利因素。

  施工期间,施工活动产生不利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粉尘、噪声、污水和废弃物等,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少和避免其产生,施工结束后,这些不利因素可以消除。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本规划给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大于不利影响,通过制定和明确养殖规模、场地选择、生产布局、废物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规定和标准,将加速奶业发展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系列化、无污染化的发展道路。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的形成,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同时能促进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进程,规划是可行的。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据初步测算,完成奶牛良种工程、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饲草饲料工程、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等四大建设任务共需投资295.04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0.07亿元,省级财政投入6.58亿元,地市县投入4.72亿元,银行贷款159.10亿元,养殖户自筹114.57亿元(见附表3)。

  一、奶业良种工程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共需投资1.17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47亿元,省级财政投资0.40亿元,地市县配套0.30亿元。

  (二)效益分析。

  项目完成后,全省奶业良种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奶牛繁育体系更加完备,具备自主培育种畜能力。

  二、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共需投资262.2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9.10亿元,流动资金总投资103.1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申请银行中长期银行贷款,流动资金由养殖户自筹。

  (二)效益分析。

  到2012年项目建成后,新入场的奶牛将达90.05万头,年产鲜奶量达到378.21万吨,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超过70%,我省奶业将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饲草饲料工程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1.草原建设项目总投资12.87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00亿元,省级财政投资2.50亿元,地市县配套2.50亿元,企业和养殖户自筹0.87亿元。

  2.青贮饲料生产项目总投资13.8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60亿元,省级财政投资1.68亿元,地市县配套1.42亿元,养殖户自筹资金10.10亿元。

  (二)效益分析。

  到2012年,人工种草、草原改良、围栏封育草原总面积1980万亩,平均亩增产80公斤,年可新增牧草158万吨,每吨饲草按450元计算,年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7亿元,通过畜牧业转化增值达24亿元。年增加4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年增加140万吨青贮饲料量,5年合计增加2100万吨,按每吨250元计算,增加收入52亿元。同时,实施饲草饲料工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四、奶牛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5.0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00亿元,省级财政投资2.00亿元,地市县配套0.50亿元,养殖户自筹0.50亿元。

  (二)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解决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使奶牛养殖场的养殖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可处理奶牛粪便90万吨以上,可生产生物有机肥55万吨,可实现55万亩耕地增产10%的目标。同时,这些奶牛粪便如果用于生产沼气或粪砖,还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通过奶牛规模化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的实施,可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促进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七章 风险评估

  加快奶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体制、市场、社会和自然环境、科技水平、生产流通方式等诸多因素,近年来,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奶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奶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因素。

  一、疫病风险

  (一)主要风险。

  1.饲养密度的增加加大了感染病原菌的风险,发生传染病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2.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的外引,奶牛疾病越来越复杂,处于旧病未净化根除、新病不断发生的状况,一些病原不断发生变异,其毒力、症状、病变都发生变化,多以并发症或混合感染形式存在,有的呈现非典型症状,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

  3.由于用药不规范,病原菌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为治疗带来困难,同时增加了经济支出。

  4.奶牛长途贩运极易造成疫情传播扩散,是控制疫情的难点之一。

  (二)控制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切实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部门具体抓,加强协调和配合,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制,确保动物疫病疫情稳定。

  2.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指挥系统,成立应急预备队伍,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物资储备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组织准备、人员准备、资金准备和物资准备“四个到位”,提高对疫情的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3.实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防控政策。要把免疫工作作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免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各地要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各级业务部门要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健全双轨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

  4.实施补偿政策。2007年,省畜牧兽医局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黑龙江省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检疫净化项目实施方案》,由省财政拨付资金用于奶牛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扑杀补贴。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继续执行国家和省里的疫病扑杀补偿政策。

  5.强化疫情监测,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我省正在实施“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提高我省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水平。国家在我省已经设立了40个国家动物疫情监测站和边境动物疫情测报站。基层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提供了保障。

  6.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能力。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理顺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三类兽医机构的职能,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合理划分基层防疫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逐步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和职业兽医制度,完善动物疫病控制和队伍保障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能力。

  7.加大工作督查力度,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防疫第一线。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期督查制度,定期派出督查组和专家组到各地检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核查免疫密度,排查疫情隐患,加大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和人员防护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防止疫情蔓延。

  8.生物学风险控制。奶牛大规模集约化饲养,其经营管理方式、饲养方式、疫病预防、控制及净化、扑灭的措施都可能对养殖区域内的奶牛以及周边区域的动物疾病发生发展产生影响,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环境中病原菌密度相对增加,发生传染病的机率也随之增加,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感染病毒和细菌的机会,为控制增加疾病(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疾病)发生的概率,有必要对区域内的奶牛及其产品、遗传材料、饲料、生物制品和病料进行风险评估。

  二、市场风险

  (一)主要风险。

  虽然我国奶业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但还存在着奶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脱节等现象,乳制品加工市场波动比较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奶业发展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价格波动上。

  (二)预防与控制。

  1.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目前,我省正在建设畜牧业预警系统,该系统将在奶牛存栏数量、鲜奶产量、收购价格等方面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全省奶牛业健康发展,避免行业的大起大落。

  2.定期发布原料奶收购指导价格。我省已经初步建立了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省奶业协会定期发布全省原料奶收购指导价,各地纷纷筹建价格协调委员会,目前,大部分县(市)已经成立价格协调委员会。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成立稽查大队或检查组,开展奶源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要在全省强制推广执行鲜奶收购合同文本,有效防控收奶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3.政策性补贴。为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07]41号)中均确定了提高奶牛养殖补贴、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对青、黄贮饲料进行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

  三、食品安全风险

  (一)主要风险。

  由于我省奶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牛奶质量难以控制,存在牛奶的细菌数超标、掺杂使假等问题。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大对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投入品安全。保障投入品市场安全,是保障畜产品安全产出的首要条件,为做好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一是加大对各类获证企业年度备案复查力度,打击非法生产加工企业;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三是加强兽药、饲料标签专项检查,打击假冒饲料销售行为;四是加强兽药、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加强对原料奶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例行抽检工作,确保原料奶安全。

  3.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确保全省畜产品安全,建立长效机制。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高效的扶持机制,为畜牧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加强奶业的扶持和管理,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及时解决奶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现有的支持奶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是用好国家对奶牛养殖小区(场)的扶持政策和扶持奶业发展的三年扶持政策(2007~2009年),整合现有支农资金,对农业开发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省级基本建设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支持奶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元投入办法,筹集更多的发展建设资金,建立稳定的与财力增长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项基金,重点向奶业倾斜,不断提高财政支牧水平。重点发展地区建立奶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奶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等;对各项支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真正向奶业倾斜。省级财政在已有扶持政策资金总额不减的情况下,每年都有一定的新增量。支持龙头企业和养殖场成立畜牧业担保公司,解决畜牧业发展中贷款难的问题。政府控股的鑫正担保公司要积极开展养殖场建设的贷款担保业务,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促进奶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完善保护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抓好《黑龙江省奶业条例》、《黑龙江省草原条例》等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加速依法治牧、治奶进程。依法强化对饲料兽药、畜禽及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检测,加强对饲养环境和加工储运设施的质量监管,通过法制化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搞好奶牛政策性保险试点,通过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奶农发展奶业生产的保障水平。强化执法监督队伍建设,规范监督管理行为,积极探索综合执法等新模式,理顺执法监督与服务指导的关系,通过整顿原奶市场和乳制品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奶站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克扣奶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奶业市场经营秩序。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

  把加强龙头企业的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支持企业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经营管理与市场开发体系;加快企业现代化改造步伐,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名优新特产品,集中优势力量培育和整合名牌产品,创造一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龙江品牌产品,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进而形成更强的市场开拓与基地牵动能力。各乳品加工企业要加大对自身奶源基地的扶持力度,在订单生产、产销对接的基础上,为基地场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信息、金融及收购服务,切实把第一车间建设好。按奶源基地布局规划,龙头企业要加快自有机械化奶站建设,提高基地内机械化奶站的覆盖率,方便养殖场户交售原奶和进行质量价格评定。通过利益对接纽带,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场户连在一起,形成互促互带的良性格局,真正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奶业基地建设上,大力推进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专业大户、大场和小区、现代化饲养场建设,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比重。大力推进标准化饲养程序,把良法、良种、良料、良管、良防组装配套,进一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四、积极培育奶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维护奶农权益。

  加强奶业合作社、奶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打破奶业产业链内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之能够与企业建立平等的利益对接关系,使奶农获得独立的市场地位和公平的市场交易话语权。积极推广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建设、普及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奶业协会的经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奶农组织起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尽快发展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参与市场谈判和利益分配的实体组织,通过奶业产业化建设,推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经营管理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企业+奶农协会+农户”等利益对接形式,通过订立购销及服务合同,完善一体化链条,保护奶农利益,推进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

  五、创新推进方式,为顺利完成预定目标提供有效的工作保障。

  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局面,及时发现和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全面实现规划确立的各项发展目标,在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和队伍建设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要不断发现和培育典型,壮大和完善典型示范群体,不断放大示范辐射效应。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畜牧战线的工作人员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靠前指挥的扎实工作作风,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推动工作开展。在工作推进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一段一总结;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体系,奖罚分明,不断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为顺利完成工作目标提供保障。

 

 

附表1

黑龙江省奶业发展规划表

 

项   目

单位

2007年

2012年

规 划

年递增率(%)

奶牛存栏

万头

181

320

12.1

奶牛单产

5.0

6.0

年均递增200公斤

牛奶产量

万吨

474

1000

16.1

奶牛养殖业产值

亿元

91

315

年均递增44亿元

乳品加工企业产值

亿元

300

600

年均递增60亿元

农民人均奶业收入

127

323

年均递增39元

乳品加工企业利税

亿元

18.9

37.5

14.7

 

 

 

 

 

 

附表2

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方案明细表

年份

规  模

数量(个)

存栏(万头)

奶产量(万吨)

投资(亿元)

合计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合计

建设

资金

流动

资金

2008年

年存栏150头奶牛场

200

3

3

 

 

 

 

50.04

8.1

4.7

3.4

年存栏500头奶牛场

110

5.5

5.5

 

 

 

 

16.2

10.5

5.7

年存栏800头奶牛场

30

2.4

2.4

 

 

 

 

6.7

4.3

2.4

年存栏5000头奶牛场场

2

1

1

 

 

 

 

3.5

1.9

1.6

年存栏10000头奶牛场

2

2

2

 

 

 

 

6

2.8

3.2

小  计

344

13.9

13.9

 

 

 

 

40.5

24.2

16.3

2009年

年存栏150头奶牛场

220

6.3

3

3.3

 

 

 

111.13

8.9

5.2

3.7

年存栏500头奶牛场

128

11.9

5.5

6.4

 

 

 

19.5

12.9

6.6

年存栏800头奶牛场

35

5.2

2.4

2.8

 

 

 

7.8

5

2.8

年存栏5000头奶牛场场

2

2

1

1

 

 

 

3.5

1.9

1.6

年存栏10000头奶牛场

2

4

2

2

 

 

 

6

2.8

3.2

小  计

387

29.4

13.5

15.5

 

 

 

45.7

27.8

17.9

2010年

年存栏150头奶牛场

240

9.9

95

3

3.3

3.6

 

 

181.35

9.7

5.7

4

年存栏500头奶牛场

146

19.2

5.5

6.4

7.3

 

 

21.8

14

7.8

年存栏800头奶牛场

40

8.4

2.4

2.8

3.2

 

 

8.9

5.7

3.2

年存栏5000头奶牛场

2

3

1

1

1

 

 

3.5

1.9

1.6

年存栏10000头奶牛场

2

6

2

2

2

 

 

6

2.8

3.2

小  计

430

46.5

13.9

15.5

17.1

 

 

49.9

30.1

19.8

2011年

年存栏150头奶牛场

280

14.1

3

3.3

3.6

4.2

 

270.09

11.3

6.6

4.7

年存栏500头奶牛场

170

27.7

5.5

6.4

7.3

8.5

 

25.1

16.3

8.8

年存栏800头奶牛场

55

12.4

2.4

2.8

3.2

4.4

 

12.4

7.9

4.5

年存栏5000头奶牛场场

2

4

1

1

1

1

 

3.5

1.9

1.6

年存栏10000头奶牛场

2

8

2

2

2

2

 

6

2.8

3.2

小  计

509

66.2

13.9

15.5

17.1

19.7

 

58.3

35.5

22.8

2012年

年存栏150头奶牛场

340

19.2

3

3.3

3.6

4.2

5.1

378.21

13.8

8.1

5.7

年存栏500头奶牛场

195

37.45

5.5

6.4

7.3

8.5

9.75

28.8

18.7

10.1

年存栏800头奶牛场

70

18.4

2.4

2.8

3.2

4.4

5.6

15.7

10

5.7

年存栏5000头奶牛场

2

5

1

1

1

1

1

3.5

1.9

1.6

年存栏10000头奶牛场

2

10

2

2

2

2

2

6

2.8

3.2

小  计

609

90.05

13.9

15.5

17.1

20.1

23.45

67.8

41.5

26.3

  

2279

 

 

 

 

 

 

 

262.20

159.10

103.10

附表3

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项目投资表

单位:亿元